Per Kirkeby — born in 1938 in Copenhagen, Denmark, is a painter, sculptor, printmaker, filmmaker, writer and geologist.
Per Kirkeby — 1938 年出生於丹麥哥本哈根,是一位畫家、雕塑家、版畫家、電影製片人、作家和地質學家。
受大自然啟發的畫家
當 Per Kirkeby 準備在大學選科時,他決定在哥本哈根大學學習地質學而不是藝術,他認為當時的哥本哈根皇家藝術學院並不很進步。 1957年至1964年,作為地質學學生,他參加了對格陵蘭、中美洲和北極的探險,這為他的藝術生涯埋下了深刻的伏線。
1962 年,他加入了哥本哈根新成立的實驗藝術學校(Experimental Art School),並在那裡學習繪畫、平面藝術、電影和表演。 他轉向繪畫通常被稱為新表現主義(Neo-Expressionist)的準抽像風景畫。
從他作為地質學家的訓練和作為地質學家的旅行中,特別是在格陵蘭島,他帶回了許多圖畫和科學草圖。這些對懸崖、岩石、沉積物、地層和礦物的視覺描述,今天仍然可以在他的畫中找到。


觀察和記錄
「藝術創作的基礎是觀察和記錄。」Per Kirkeby曾經這樣說。
從1960年代到今天,他的風格仍然相似,但各時期都很突出。早年,他用強烈的黑色線條表現不明確的形式(下左),但後來他變得更加形象化(下右)。太陽、樹木和岩石山脫穎而出,其風格可以說是天真爛漫。在每件作品中,都反映出Per Kirkeby的一個希望——揭示這些荒蕪的風景的深層結構。


宇宙的無限性
Per Kirkeby 不想將他的作品概念化,不喜歡根據原則快速繪畫或同時進行多幅繪畫。受到地衣、樹木、水流、天空(雲、霧)和地球的啟發,他積累和疊加各種不同的形狀和顏色。他創作的作品以其礦物的構圖感為標誌,融合了抽象和豐富的色彩。透過大自然的一切:開闊土地的樹皮、大理石花紋、火山口、懸崖、陰影和條紋、融化的綠色、裸露的紫羅蘭色 ,赭石燒,硫黃,淡光等等,他的作品呈現出一種神秘的魔力,帶領觀者進入無限大的宇宙空間。
博學的多媒體藝術家
Per Kirkeby博學多才,既是一位畫家和地質學家,也是雕塑家、版畫家、電影製片人和作家。
1960 年代是Per Kirkeby進行多媒體實驗的時期。他曾短暫地加入了被稱為激浪派(Fluxus)的跨學科的前衛藝術(avant-garde)團體,參加了由雕塑家和行為藝術家約瑟夫·博伊斯(Josef Beuys)和Jörg Immendorff組織的表演。 1966 年和 1967 年,他在紐約參加了藝術家 Nam June Paik 和前衛大提琴家 Charlotte Moorman 的表演。
他使用磚塊作主體,進行自己的個人表演,繪畫創作,以及表達極簡主義(Minimalism)的室內作品。他晩期以磚塊為媒體的創作,是與建築接壤的永久性戶外作



知識小花絮 💡
🤔你知道什麼是新表現主義(Neo-expressionism)嗎?
新表現主義是 1970 年代後期出現的一種繪畫和雕塑的風格。 它的特點是強烈的主觀性和對材料粗略的處理。新表現主義藝術家以近乎原始和粗略的方式描繪他們的主題。他們以具有高度質感和表現力的筆觸和強烈的色彩,在大型作品中重新表現主題。
新表現主義被視為對 1970 年代主導的極簡主義和概念藝術的一種挑戰。
🤔你知道什麼是前衛藝術(Avant-garde)嗎?
前衛一個詞在法語中最初用於表示軍隊的先鋒隊,19 世紀初在法國首次應用於藝術。 就藝術而言,該術語是指打破先例並被視為創新和突破界限的任何藝術家、運動或藝術品。 由於其激進的性質以及它挑戰現有思想、過程和形式的事實,前衛藝術經常遭到抵制和爭議。
前衛派主要是在文化領域,重寫「可接受」的規範或現狀的界限。它經常以審美創新為特徵。前衛派被一些人認為是現代主義的一個標誌,但又與後現代主義不同。
想了解更多有關其他藝術家的雕塑作品?點擊這裡跳到【Sculpture】頁面